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組織形式和勞動者就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主要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外賣配送員、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幅增加,已成為我國勞動力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意義上的用工相比,新就業形態在用工形式、組織方式、勞動時間、收入報酬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來的勞動關系認定難等問題,使這些勞動者的權益保障面臨新情況、新問題。
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權益保障工作,事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大局,事關廣大勞動者的切身利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報告中,也曾重點提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出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意見,推動破解勞動關系難認定、工傷無賠償、社保零繳納等問題,讓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新業態從業者有尊嚴、有保障!
為更好地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引導企業依法合規用工,根據《勞動合同法》、《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等法律法規和政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今年2月編制印發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合同和書面協議訂立指引(試行)》,供企業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書面協議時參考。
現結合相關案例解讀,普及相關法律知識,以幫助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更好地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