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看不懂走勢,最近的股市真不能貿然進入!”“我感覺自己就是追漲殺跌的‘小韭菜’,只有被割的份,好難過!薄罱,隨著年報逐步披露完成,公募基金利潤情況也隨之曝光。
根據Wind數據顯示,在2022年A股三大指數齊齊下跌的大背景下,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累計虧損了1.28萬億元。僅有4.34%的主動權益基金獲得了正收益,其余超過95%都是虧損的。那么,現在是進入市場的好時機嗎?
“買基金不如買包”
基民“追星”買入卻被套
“買基金不如買包,至少包包還保值一些!闭劶盎鹜顿Y,95后投資者沈曉葉發出這樣的感慨。她表示,自己在2021年左右“追星”買入了一些明星基金產品,如今仍虧損30%,但同期購入的一款奢侈品包包價格目前已經上漲40%左右。
近年來,公募基金市場快速擴張,不少年輕投資者跟風涌入。然而在隨后的股市震蕩下,多數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凈值出現下滑。而業績下挫讓“追星潮”退熱后,這批在高位沖進市場的投資者仍在等待回本的路上。
“我其實對投資市場不太懂,基本沒買過股票,也不知道怎么去理財,但是那時候感覺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在買基金、討論基金,就覺得應該是很靠譜,而且那段時間明星基金經理的業績確實還可以!鄙驎匀~說。
筆者調查發現,2020年全市場共有112只基金產品年內回報實現翻倍,其中有99.58%的產品實現正收益,近一半的主動權益類產品的年度收益率超過50%。當年對于像沈曉葉這樣的“小白型”基民而言,買基金做投資就像掌握了“財富密碼”,“很簡單,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好景不長的是,隨后兩年多時間,資本市場遭遇震蕩調整,2021年基金行業呈現風格切換的分化行情,讓一向以重倉大盤價值股為主的明星基金經理們接連出現“翻車”。而2022年伊始,各主要指數全軍覆沒,一路下挫,絕大多數權益類基金“跌跌不休”。
據統計,2022年,A股各大指數均收跌,其中滬指全年下跌15.13%,年內一度跌破3000點;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更是分別下跌了25.85%和29.37%。在這樣的背景下,主動權益類基金表現也相當低迷。根據最新公布的基金四季報,普通股票型基金2022年累計虧損了1894.49億元,混合型基金更是凈虧損1.09萬億元。
“在懂了一點財經知識以后,我才知道自己買在了高位,但為時已晚!被駨堃孢_稱,市場的驟然轉冷和基金的持續下挫讓他猝不及防,不知道應該如何操作,只能看著產品越虧越多。
投資需合理配比行業
今年或迎來港股布局良機
“近期基金投資收益回落,2023年是否還適合繼續投資基金呢?”基民周淼淼對是否繼續投資產生疑問。
不少業內人士紛紛提醒稱,從全球市場長期來看,資本市場的收益率是由經濟增速決定的,拉長后平均年化大約在8%~10%之間。因此,投資者一定要結合自身的資金屬性和風險偏好,做好自己的資產配置,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除了權益基金外,也可以適度關注一些其他類別資產,比如“固收+”、債券產品、量化對沖產品等。
廣發基金資產配置部總經理楊喆表示,展望2023年,港股投資機會值得積極關注和跟蹤。港股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更多會受到國內宏觀環境的影響,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中國權益類資產是具備一定比較優勢的。
不過,由于外有海外衰退影響、內有房地產復蘇幅度的制約,預期與現實之間可能經常出現錯位,市場運行節奏上可能也非一蹴而就。
因此,相關行業內專家建議投資者應該做好凈值波動的心理準備來做長期布局,這樣可能會保持較好心態,不要以為買基金就可以“躺著賺錢”,2007年、2015年牛市之后市場大跌,不少基金凈值受傷嚴重。但是若能一直持有,往往可以降低虧損的概率。
從過去5年多的業績看,持有5年時間出現虧損的可能性比較低,若因為心態不好而在高位布局、低位割肉,可能會得不償失。
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在2023年更需注重交易紀律,對權益市場保持長期信心的同時做到不追漲不殺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