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學校做專業發展調研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在專業學習中,現在的學生表現得很幼稚,說出來的話以及寫出來的文字都缺乏專業性”。
高職教育中,受教育者在專業領域上表現出的幼稚,無疑是技能學習的大敵。技能是為崗位工作提供專業能力上的準備,專業性的缺失,必定使得技能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導致用人單位或者雇主對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能力的不信任,從而直接動搖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
“學術”一詞在新華字典的解釋是,“指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學術思維能力,實際上是一種研究能力,它是把知識轉化為學術能力過程中的思維運作的過程活動,包括概括抽象能力、邏輯推導能力、觀點結構化能力等。在技能領域,學術思維能力表現為對技能的專業化理解、綜合和轉化能力。具體而言,就是技能的獲得和使用都是圍繞技能本身,不能將其進行非專業化解構,造成技能被日常庸俗化,人的技能成果被貶值。
從人才培養的維度上說,學生專業性的獲得困難,折射出的是其學術思維能力的不足。作為技能教育的重要載體,高職教育固然不是學術教育的陣地,但是,在其教育教學中不可忽視學術思維能力的培養,否則就會造成學生專業能力的表現欠佳,無法形成從專業的角度開展觀察、分析和信息輸出的習慣,也就是說不出專業的話語,寫不出專業性的文字。
鑒于此,為了提升人才培養的技能含量,職業院校必須將學術思維能力的理念引入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說專業話、寫專業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學生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能夠建立具有專業特性的話語方式和文字輸出模式,為其技能注入專業的品性,有助于他們在崗位工作中充分顯示出職業性的特征。
當然,由于高職院校生源的先天條件不足,學生在學術理解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不利于其學術思維能力的養成。但是,困難的存在并不意味著路徑的閉塞,作為一種學習的方法,學術思維能力完全可以通過后天有針對性的訓練來獲得。這種訓練的開展,既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有效督促,也需要學生領悟和自律。
首先,在專業教學計劃中,教師要安排適宜的學術性閱讀任務,鍛煉學生學會學術性思考,養成學術思維習慣。所謂適宜,就是基于技能學習的目的,圍繞技能,選擇符合學生理解能力、可讀性的學術材料,在培養思維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專業學術詞匯的積累。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工作過程中的交流,既是對工作結果的總結和提升,也是展現工作能力的一種方式。就高職教育而言,引導學生圍繞崗位工作,依托專業話語體系,務實地開展學術性的交流討論,不僅可以豐富專業技能的含量,還能夠激活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形成技能的再發展、再提升。而后者,恰好是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高層次技能教育應有的能力特征。
最后,要培養學生一定的學術寫作能力。寫作既是思維鍛煉的手段,也是思維能力結果的檢驗。在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不是要求學生埋頭寫學術論文,而是讓他們通過一定的學術文字的輸出,既培養他們的崗位工作所需要的寫作能力,也能夠在文字中體現他們的專業能力。
從辦學的屬性定位說,高職教育是與社會關聯性最強,也最接地氣的高等教育,但是接地氣不等于要底層化,作為高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培養平臺,高職院校必須要建構出自己的人才特征體系。這個體系,除了包含學生豐富的技能技術儲備,還要賦予他們專業性的職場表現力,“說專業話、寫專業文字”,提升技能的層次性,從而彰顯高職教育的高規格性。
|